天堂木鱉果5大功效,怎麼吃才不會有副作用?
木鱉果!這種外觀奇特的水果在台灣市場很少見,或許有些人對它還一無所知。木鱉果主要生長在中國南部、中南半島(印度)越南和泰國等地,它不僅擁有高營養價值,能為我們的健康帶來許多益處,讓木鱉果擁有來自天堂的稱號。
木鱉果在越南還常被用於孕婦和小孩的膳食中。這是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能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同時也能促進健康成長。在傳統中藥材中也可以看見木鱉果的蹤影,顯示了它木鱉果在藥用及保健價值上的重要性。
木鱉果是什麼?
木鱉果(學名: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又稱木虌果、刺苦瓜、夫妻果或木虌瓜,屬於葫蘆科苦瓜屬植物,而「虌」字則取自於木鱉果的種子。木鱉果因富含β-胡蘿蔔素和番茄紅素而呈現鮮豔的橙紅色;果實剖開後,可見到紅色果肉包覆的種子,而剝除外層則露出黑色的種子,形狀酷似黑鱉。
木鱉果為何被稱為「來自天堂的果實」?
木鱉果不僅外觀奇特,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研究,木鱉果含有豐富的營養素,尤其令人驚嘆的是茄紅素含量,超越番茄高出70倍以上,稱為植物界的冠軍!除了茄紅素,木鱉果還含有維生素、礦物質、β-胡蘿蔔素、Q10、葉黃素、玉米黃素和膳食纖維等寶貴成分。令人驚嘆的是,木鱉果中的玉米黃素比玉米多出33倍,是所有蔬果中最高的含量。同樣地,木鱉果中的胡蘿蔔素更是胡蘿蔔的15倍!無論是追求健康還是追逐營養的極致,木鱉果絕對是一個不可錯過的天堂禮物!
木鱉果的5個健康功效
-
保持健康:
含有良好的油脂,如不飽和脂肪酸3、6、9,其不僅能幫助於調整體質,還能增加木鱉果中富含的脂溶性營養素,如茄紅素和β-胡蘿蔔素的吸收利用率。
-
調節生理功能:
富含硒和其他維生素等礦物質,這些營養素對於調節身體內部的生理功能至關重要。
-
保持青春美麗:
木鱉果富含維生素C、Q10、穀胱甘肽和SOD-Like等多種營養素,這些成分有助於養顏美容。
-
促進消化道機能:
每100克的木鱉果含有3.5克的膳食纖維,這個含量比大多數蔬菜如菠菜、綠花椰菜、地瓜葉和芹菜等還要高,能夠促進腸道蠕動,使糞便較為柔軟,並容易排出體外。
-
晶亮補給:
木鱉果可以說是類胡蘿蔔素家族超級集合體,富含茄黃素、β-胡蘿蔔素、玉米黃質等,β-胡蘿蔔素能在人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有助於有助於維持在暗處的視覺和增進皮膚健康。
木鱉果的食用方式
通常不建議生食木鱉果,因為木鱉果的果肉和假種皮富含「脂溶性營養素」,需經過油汁拌炒後才能完全釋放出來,因此建議將木鱉果入菜炒熟,這樣能夠更好的補充到其營養。
另外也可以將成熟木鱉果的黃色果肉和鮮紅色種子外膜打成果汁或者加工成果醬享用,在越南當地,也很多人喜歡將其果實熬煮成湯。
木鱉果食用禁忌與副作用
木鱉果中的黑色種子,也稱為木鱉子。這些種子常被用作中藥材,但它們含有輕微的毒性,直接食用可能會對身體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食用木鱉果時,我們應該避免直接食用這些黑色種子。
如何輕鬆補充木鱉果營養?
覺得上述的方法過於繁瑣嗎? 藥師建議可以以下面兩種快速又便利地攝取木鱉果珍貴營養。
-
木鱉果油:
市面上可以購買的冷壓萃取的木鱉果油,可以直接飲用它,或是可以加入牛奶、豆漿、咖啡或蔬果汁中飲用。
-
木鱉果膠囊:
最方便攜帶和食用的最佳選擇,透過生物技術,將木鱉果中豐富的茄紅素、胡蘿蔔素、玉米黃質、輔酶Q10和Omega-3等成分濃縮在一粒膠囊裡面,通常還會再添金盞花萃取物的葉黃素和蝦紅素,有助於提升晶力,特別適合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學生和銀髮族。
你在尋找合適的木鱉果油保健品嗎?
歐葵樂OKAYER專業藥師研發團隊研發的【目光晰】木鱉果葉黃素-素食可食,含有木鱉果油、專利葉黃素、專利超臨界萃取蝦紅素和印加果油,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和晶潤清晰,適合3C族群和經常用手機電腦的你。
<延伸閱讀>
本文參考資料 REFERENCE
- Gac fruit facts and health benefits
- Gac Fruit: The Superfood You Have Never Heard Of
- Phan-Thi H, Waché Y. Behind the Myth of the Fruit of Heaven, a Critical Review on Gac (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 Spreng.) Contribution to Nutrition. Curr Med Chem. 2019;26(24):4585-4605. doi: 10.2174/0929867326666190705154723. PMID: 31284852.
- Story EN, Kopec RE, Schwartz SJ, Harris GK. An update on the health effects of tomato lycopene. Annu Rev Food Sci Technol. 2010;1:189-210. doi: 10.1146/annurev.food.102308.124120. PMID: 22129335; PMCID: PMC385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