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困擾】孕婦便秘怎麼辦?可以使用浣腸嗎? 教你 4個幫助排便的方法

文章作者/曾煙耘 護理師

大約50%的孕婦會有便秘的困擾,其中很多孕媽咪可能在懷孕以前就有習慣性便秘的問題,懷孕後便秘問題更加嚴重,嚴重到一個禮拜可能只排便一次,甚至長出痔瘡或過度用力而出血。
 

孕婦便秘可以使用浣腸/甘油球嗎?

一般來說,「一天排便三次至三天排便一次」皆屬於正常的排便狀況,並不是要「每天都要有排便」才較正常,若孕媽咪發覺自身有便秘的情況,可以先試著調整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看看是否能獲得改善,如: 多吃高纖蔬果、多喝水、規律運動等,若症狀還是無獲得改善,可在醫師或藥師指示下,適當使用軟便劑或是浣腸來協助排便,但勿過量使用,因為長期使用藥物會使腸道自身的蠕動功能下降,造成依賴性,甚至可能會誘發子宮收縮,增加早產機率! 因此務必讓專業的醫藥人員協助妳,千萬不要自行購買使用。
 

大不出來就算便秘嗎?

很多孕媽咪都以為,2~3天沒有大便就是便秘。但其實其實不然,除了要觀察排便「頻率」外,還要留意解便的「過程時間」和「便便型態」,所以就算妳每天都有跟馬桶報到,但是排便過程不順或是量太少,都可能被歸類為便秘一族。那到底要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有便秘症狀呢?以下提供孕媽咪們建議的自我判斷法:

便祕自我診斷

  • 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1天3次~3天1次都是正常範圍)
  • 糞便型態偏乾硬,或是呈現羊屎顆粒狀
  • 有上廁所,但總覺得排不乾淨
  • 排便費勁且不順(超過5分鐘以上)
  • 伴隨持續性腹痛(解便後依舊疼痛)

造成孕婦便秘的5大個主因

1.荷爾蒙改變

懷孕期間為了確保胎兒安全成長,體內會大量分泌黃體素,使平滑肌收縮頻率降低,避免子宮因收縮而導致流產,但這個安全機制確讓同樣也屬於平滑肌的腸道受到影響,蠕動變得更加緩慢,糞便停留在大腸的時間更久,水分大量被人體吸收,造成糞便變硬而難以排出,便秘情況就越嚴重。

2.子宮壓迫腸道

人的體內空間有限,但懷孕時,子宮逐漸被撐大,尤其是懷孕後期,子宮會壓迫到旁邊的大腸與直腸的胃腸道,進而影響腸道蠕動,導致壓迫性的便秘。

3.運動量減少

懷孕期間因為體型變大和身體不適,多數孕媽咪的運動量都相對減少,導致腸道蠕動減緩,這也會使孕婦便秘的機率增加。

4.補充鐵劑

許多孕媽咪於懷孕期間會補充鐵劑,鐵能幫助身體製造血液,確保寶寶和妳體內有充足的氧氣。然而,過多的鐵使腸道益菌難以分解食,導致食物無法順利被消化吸收,導致便祕發生。

5.飲食習慣

沒有攝取足夠的水和膳食纖維易導致便秘的狀況。

 

孕婦應如何改善便秘症狀?

護理師建議可以先從以下4點來來改善便秘症狀:

1.多補充水份

因糞便在大腸中停留時間較久,其在大腸中被吸收了較多的水份,多喝水維持水潤的便便即是最直覺的作法。此外,為了要照顧好媽咪與寶貝,孕媽咪身體裡的血液量會比平時增加許多,因此懷孕時建議每日飲用1800-3000c.c.的水份。

2.多食用高纖蔬果
高纖維的食物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提醒正在休假的大腸該工作啦!同時也要避免精緻食物,例如蛋糕等。


3.適當的運動

許多孕媽咪一發現懷孕就會被長輩們限制行動,尤其是運動在長輩的眼中更是禁忌,但適當運動例如孕婦瑜珈或每日步行20分鐘以上,不但能維持孕媽咪的體力也能改善便秘。


4.補充消化酵素或益生菌

適當補充消化酵素和益生菌,幫助完整食物從大分子變成小分子,不造成堵塞,並能增加腸道中好菌,除了幫助維持正常的消化機能外,對孕媽咪本身和胎兒的營養吸收都有很大的幫助。
 

便秘情況是否應該就醫呢?何時該就醫呢?

如果依造上述的方式嘗試改善飲食和生活習慣後,便祕的情況還是依舊,或是嚴重到有腹痛、血便、高燒等症狀時,建議盡速就醫,由專業醫師診斷並從中協助您改善問題。

1.排便習慣改變:

排便的時間有明顯的不同,且排便過程相當不順暢。

2.腹痛:

如果排便完後就不痛了的話,不用太擔,但如果是經常性的異常疼痛,建議就醫看診較安心。

3.血便:

因懷孕期間便秘引起的痔瘡出血的可能性較大,經常發生在懷孕第三期前後,但仍應由醫師診斷檢查,排除提他疾病的可能。

4.伴隨高燒:

若伴隨超過攝氏 38 度的高燒,應由醫師查明原因。

5.便秘無法緩解:

嘗試過許多方式,但便秘一直反覆發作,甚至長達一周以上無排便,或反覆發作持續三週以上的話,應盡速就醫檢查。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